“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已過去將近一半,5個月來,嚴峻的產銷形勢,讓底盤和專用車企業明顯感到,他們在“十五”、“十一五”期間乘坐過的高速列車開始減速。很多企業看不清今后5~10年汽車行業的發展前景。
穩步增長將貫穿“十二五”
“‘十二五’期間我國專用車的發展速度與之前預測的年均9%以上的增速不會有太大出入。其間某些階段會遇到波折,但是總體趨勢肯定是上升的。”5月28日,在“2011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用車分會秘書長王煥民針對一些企業的悲觀情緒作出了上述判斷。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部主任徐長明通過對宏觀經濟數據進行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結論。今年以來,我國汽車產銷量大幅下滑,讓很多汽車企業回想起2008年下半年“寒冬”襲來的情景。徐長明分析,此次宏觀調控政策與以往不同,主要措施是緊縮銀根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中小企業已明顯感受到資金壓力。緊縮政策在短期內很難放松,因此,商用車走勢在短期內大幅回升的難度較大,估計今年商用車產銷同比增長10%以上。
相關數據顯示,此次宏觀經濟調控對不同類型專用車的影響有很大差別。王煥民告訴記者,我國宏觀經濟走勢、投資力度對半掛車等運輸類專用車是正相關的關系,對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的運輸類專用車影響較大;對作業類專用車幾乎沒有影響,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盡管如此,他提醒作業類專用車生產企業要保持冷靜,要在高、精、專上下功夫,在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千萬不能頭腦發熱,只追求數量和規模。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并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產品的生產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企業經營狀況良好。中集車輛(集團)有限公司早在1年前就開始進行以提高效益為目標的調整,半掛車生產在今年頭幾個月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隨著半掛車產品升級平臺的推出,能為用戶節約運營成本、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車型,將成為新的增長點。
廣東永強特種汽車有限公司以生產技術含量較高的罐式車和消防車為主,該公司董事長陳達強告訴記者,公司發展一直比較平穩,宏觀經濟環境好的時候,產銷沒有大幅增長,環境不好的時候也沒下降。
去年下半年以來,深圳凱卓立液壓設備有限公司的訂單很多,董事長王澤黎告訴記者,訂單增長最快的是輕量化尾板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翼開式廂式車用液壓系統。上海申毅實業發展公司的輕量化側簾廂式車已做出樣車,董事長李毅預測,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輕量化城市運輸車市場前景廣闊。
兼并重組以企業為主導
“十二五”期間,專用車行業肯定要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企業間兼并重組不可避免。王煥民認為,兼并重組和轉型升級以企業為主導,而不是以政府為主導。
“十一五”期間,中集、中航等大集團進入專用車行業,通過一系列兼并重組,迅速形成規模,確立了優勢地位。有人說這是“國進民退”,王煥民認為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從專用車行業已有的案例看,民營企業被國有大集團兼并是自覺自愿的,是一種市場行為。從被兼并企業的角度看,進入大企業集團是最好的選擇。目前,仍有許多民營企業尋找進入大集團的機會。專用車行業中的民營企業數量,占專用車企業總量的一半以上,這些民營企業現在仍然充滿活力。”他說。
很多企業向記者表示,轉型升級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經常面臨的問題,因為市場在不斷變化。
多頭管理仍是企業心病
在本次論壇上,專用車行業管理問題依然是繞不開的話題,多年沒有解決的行業多頭管理問題,仍是企業的一個心病。
很多企業代表呼吁,管理部門對專用車的管理,應區別于對乘用車和卡車底盤企業的管理,以適應專用車小批量、多品種的特點。對此,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巡視員李萬里表示,行業管理部門對專用車的管理, 20年來不斷改善,現在的管理方式與以前相比更加科學、系統、簡約、透明。關于對專用車實行區別管理的問題,他認為,企業科學申報產品公告,可能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
多頭管理是困擾專用車企業的老問題。交通部于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營運貨車燃油消耗量限值及測量方法》,成為論壇上企業代表議論的焦點。某專用車生產企業負責人抱怨,燃耗限值對企業有很大影響,到目前為止,企業已花了300萬元用于燃耗限值達標,又花了300萬元補償用戶損失。對于底盤生產企業來說,用于燃耗限值達標的費用,要以千萬元甚至億元計算。
某重卡企業負責人透露,今年該企業產銷量下滑的部分,有20%到30%是燃耗限值管理導致的。很多企業反映,今年大部分企業感到比較困難,燃耗限值標準的實施無疑是雪上加霜,相關管理部門之間應多溝通,減少重復管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